- · 《外语学刊》栏目设置[09/07]
- · 《外语学刊》数据库收录[09/07]
- · 《外语学刊》投稿方式[09/07]
- · 《外语学刊》征稿要求[09/07]
- · 《外语学刊》刊物宗旨[09/07]
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调查研究——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学习适应性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况的能力[1]。英语专
学习适应性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况的能力[1]。英语专业和其他外语专业学生在外语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2]。因此,外语专业的学习也可以通过行为指标来反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的状态。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他们在外语专业学习适应性水平应呈现不同的特点。所以,研究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性[3],有助于对外语专业大学生专业学习行为状况做出评价,为大学外语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分别调查英语、日语和朝鲜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学习适应性差异性及如何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适应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英语、日语、朝鲜语专业的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本科生322名,其中男生139名,女生183名。共计发放问卷322份,收回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84.8%)。其中男生106名,女生167名,大一学生106名,大二学生95名,大三学生72名。英语专业112名,日语专业87名,朝鲜语专业74名。大城市生源、中小城市生源、农村生源分别为74人、91人和108人。抽样时尽量做到专业、年级、生源和男女性别的均衡,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参考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法自制《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包含24个问题,涉及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环境评价,调查对象根据自身观点选择“非常符合”、“符合”、“不确定”、“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对于各项问题的回答设置分值5分、4分、3分、2分、1分。对问卷所得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并对38名同学进行访谈。 二、研究结果 1.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性别差异,由表1可以看出,女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方面得分平均分高于男生,而且达到了显著水平,在学习动机因子中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学习能力因子中,差异性不显著。男生在环境评价因子中得分高于女生,且达到显著水平。 表1 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比较注:*表示0.01<P<0.05,**表示P<0.01(下同)男生M(SD) 女生M(SD) T-value P(2-tailed)学习动机 27. 28. -3.78 .000**学习兴趣 18. 18. -1.15 .025*学习能力 23. 23. .104 .831环境评价 25. 25. 1.54 .013* 2.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比较27.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年级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平均分在学习兴趣因子中,表现为大一>大二>大三,且差异性非常显著;在学习动机因子中,大三>大二>大一,差异性非常显著;在学习能力因子中,大三>大二>大一,差异性显著;在环境因素因子中,在环境评价因子中,大一学生与大二、大三学生差异性极显著。 表2 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比较大一M±SD 大二M(SD) 大三M(SD) F P(2-tailed)学习动机 26. 27. 28. 9.77 .006**学习兴趣 21. 17. 15. 98.50 .000**学习能力 22. 23. 24. 2.26 .039*环境评价 25. 25. 24. 11.32 .000** 3.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专业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专业差异,由表3可以看出,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专业差异,平均分在环境评价因子中,表现为日语>朝鲜语>英语,且差异性显著;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子中,平均分数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表3 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专业差异比较(SD) F P (2-tailed)学习动机 27. 27. 27. .532 .786学习兴趣 18. 18. 18. .473 .809学习能力 23. 23. 23. 1.32 .063环境评价 23. 25. 24. 1.98 .047*英语M (SD)日语M (SD)朝鲜语M 4.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生源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生源差异,由表4可以看出,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生源差异,平均分在学习能力、环境评价因子中,表现为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且差异性非常显著;在学习兴趣因子中,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差异性显著;在学习动机因子中,平均分数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表4 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生源差异比较大城市M (SD)中小城市M (SD)农村M (SD) F P(2-tailed)学习动机 27. 27. 27. .972 .224学习兴趣 19. 18. 17. 3.86 .021*学习能力 24. 23. 22. 13.01 .000**环境评价 26. 25. 24. 15.32 .000** 三、分析与讨论 1.男女生在学习兴趣和环境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动机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 外语学院男女生在专业学习适应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女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方面明显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男女生在学习语言方面存在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差异,女生对语言专业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目标有较清晰的认识。而男生在环境因素方面适应性要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更容易受到情绪波动,对于环境和氛围的依赖性更高。 2.在年级学段比较中,男女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环境评价因子中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外语专业大三学生学习动机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一学生被录取时,很多都是专业调剂到语言专业。经过入学教育,很多大一新生仍然对专业发展方向,未来就业方向缺乏认识。大二学生经过的受任课老师影响,对专业发展和就业要求有了初步的认知,懂得在专业基础上规划自己的未来。大三学生经过职业生涯课程的学习,对将来就业专业技能需求更加了解,学习目的性更强。大一新生在学习兴趣方面优于大二、大三学生。这可能是因为,美剧、日剧、韩剧广受青少年青睐,再加上大一语言专业课程难度不高,特别是小语种专业,学习内容多为音标等基础知识,容易被接受。大二、大三年级,随着语言专业课程的难度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部分学生开始觉得枯燥无味,学习兴趣显著下降。大三学生学习能力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已经熟悉外语学习的技巧和要求,学习能力处于理想状态,大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学习方法、思维转变对大一学生提出了挑战。在环境评价方面,大一学生对学习环境评价明显高于大二大。大一学生初入校园,对各方面兴趣浓厚,经常参加学院举办各类语言类活动,对活动营造的学习氛围评价较高。大二、大三学生环境评价较低,一方面由于参加互动积极性减弱,一方面活动本身缺乏针对高年级学生的需求。 3.在环境评价方面,日语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朝鲜语专业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日语专业学生在环境评价方面明显高于英语专业、朝鲜语专业学生。这得益于日语专业优质课堂教学环境和丰富的课外学习氛围。日语专业教师对于学生课堂管理非常严格,多采用小课堂模式,学生都必须聚在一起,靠近讲台入座听课,这样更加方便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日语专业经常组织假名书写比赛、日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日语外籍教师还积极投身学生课外活动,每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日语角”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互动,营造了浓厚的日语学习氛围。 4.学生家庭来源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环境评价中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学生家庭来源于大城市的在学习能力和环境评价方面明显高于来自于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大城市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学习外语的辅助资源丰富。农村学生外语基层薄弱,教学资源有限。大城市学生外语学习兴趣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学生。其实,农村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并不差,但是对自己外语学习能力低估,反而影响了外语的学习兴趣。 四、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1.加强外语专业男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本研究得出,男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方面学习适应性较差。建议高校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应当针对学习动机较弱的男生开展相关心理辅导,可以用具体事例论证学习的重要性,进行目的性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激发他们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注重培养此类男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知时代赋予大学生青年的使命,增进民族社会责任感,认知学习的意义。 2.加强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大学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同时也是教授学生掌握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工作技能。高校应当在新生入学时起,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一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优势和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帮助学生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并按照计划实施步骤。 3.改善课堂教育和管理模式 日语专业学生对于环境评价高于其他专业,是因为日语专业教师除了认真授课之外,还参与进了学生的课堂管理。学生课堂行为的管理,单靠辅导员的工作无法取得高效开展。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热情、积极、叛逆、不逊是他们的特征。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屑于规则的制定及简单的奖惩措施,对三令五申的呵斥更会抵触[4]。新形势下教育者要懂得以学生为本,利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改善沉闷的课堂氛围,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丰富课外活动,营造外语学习氛围 高校外语教育者应当更加关注来自于农村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注重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利用学习资源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逐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创新外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不同地域的学生开展外语网上交流,落实好外语角的师资匹配,鼓励农村学生和外语基层薄弱的学生多参加外语角活动,增进彼此交流。充分发挥外语活动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为农村生源学生营造浓郁的外语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外语学习效能和适应水平[5]。
文章来源:《外语学刊》 网址: http://www.wyxkzz.cn/qikandaodu/2021/0205/446.html
上一篇:婆婆的朋友圈与众不同
下一篇:不懂外语的“译界之王”